11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
图片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
图片
它以独特的建筑语言,成为20世纪后期最具革命性的建筑作品之一
图片
“钢铁巨兽”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梦幻的未来风既视感
在伦敦金融城的摩天楼群中,它以独特的建筑语言,成为20世纪后期最具革命性的建筑作品之一;“钢铁巨兽”的形象不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办公建筑的认知,更以其激进的结构表达,开创了“高科技派”建筑的新纪元。
图片
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现代“高科技派”建筑领军人物之一
图片
建筑设计平、立、剖及轴侧效果示意图
图片
建筑模型及实景,罗杰斯突破了蓬皮杜中心的成就,更为夸张地使用了高科技特征,使其充满未来主义风的科幻感
1978年,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在与伦佐·皮亚诺合作合作完成了著名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后,受邀参与了英国最大保险机构--劳埃德保险公司总部大楼项目的竞标,并以“浪漫的高科技风格”一举胜出。建筑方案突破了蓬皮杜中心的成就,更为夸张地使用了高科技特征,例如不断暴露的结构,大量使用不锈钢、铝材、特制玻璃和其他合金材料构件,使建筑整体闪闪发光,充满未来主义风的科幻感。
图片
建筑立面呈不规则的复杂和不连续性,使其看上去就像是一堆科技零件堆积成的怪物
图片
高度模块化,是其功能设计的核心特点之一
图片
建筑将楼梯间、电梯、卫生间和设备间集中外置,使其外观极具表现力
图片
建筑外露的管道与支撑结构
图片
标志性闪亮发光的服务塔楼
建筑包括核心办公空间和交易大厅功能的主塔楼、提供额外办公和支持设施的中层建筑以及附属服务塔楼三部分组成,立面呈不规则的复杂和不连续性,使其看上去就像是一堆科技零件堆积成的怪物,随时可能在伦敦城中心活动起来。但实际上它却高度模块化,罗杰斯将服务空间如楼梯间、电梯、卫生间和设备间集中设置在建筑体量外的塔楼里,创造出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结构,并营造出一种即时的秩序与等级感氛围;其服务空间也充分利用了不规则的场地,在可控的框架内,建筑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作出功能的应对和改变。
图片
劳埃德大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外置的六座服务塔楼
图片
不锈钢包裹的外立面,令人惊叹地秀出建筑的“骨骼”与“肌肉”
图片
金属的质感与错综复杂的外置管道、设备
图片
服务塔楼外立面局部细节特征
图片
六座塔楼与主体建筑相连,并充分利用了建筑地块,容纳了建筑所有的服务性设施
毋庸置疑,劳埃德大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外置的六座服务塔楼,塔楼与主体建筑相连,并充分利用了建筑地块,容纳了建筑所有的服务性设施。六座不锈钢包裹的服务塔高高耸立,将电梯、管道等设施均置于建筑外部,奇特的设计不仅解放了内部空间,更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美学效果;服务塔看似与主体建筑分离,其外立面奇形异状、外露的管道设备错综复杂,令人惊叹地秀出建筑的“骨骼”与“肌肉”。
图片
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达60米的中庭空间
图片
中庭内部空间氛围,开放式的设计贯穿整座建筑,极具视觉冲击力
图片
震撼的大厅顶部钢结构玻璃穹顶
图片
整齐划一的镜面玻璃与粗犷的钢混立柱支撑结构,对比鲜明
图片
主体建筑内部,位于四楼的“投保交易室”
图片
主体建筑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别具一格
建筑的主体中央是一座14层高的矩形办公楼,围绕着一座高达60米的中庭,开放式的设计贯穿整座建筑,极具视觉冲击力。顶部的拱形玻璃钢结构穹顶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开敞而又透明;中庭周围空间配备了模块化设计的开放式办公室,可以通过添加或移除分区域和墙壁来快速轻松地重组使用空间;大厅内的电梯、走道、钢筋砼巨柱和外露的支撑结构,充满魔幻的高科技未来风。
图片
建筑总体采用了钢混结构,覆层还是使用了大量钢材,尤其是几栋服务设施塔楼闪亮的不锈钢材质
图片
服务塔楼外侧的透明电梯设备
图片
外置的透明电梯,极具科幻感
图片
机房巨大的钢盒子形象和顶部蓝色的服务用起重机,给人以未完工的错觉
建筑原本方案为钢结构,由于防火问题而改成了钢混结构,但是建筑覆层还是使用了大量钢材,尤其是几栋服务设施塔楼闪亮的不锈钢材质;建筑大范围使用玻璃幕墙,尤其是外表皮的三层玻璃结合了压延玻璃,以营造出柔软光泽的质感。服务塔楼中,三个主要用于消防和逃生,另外三个用于电梯、厕所和回水管道,并通过电梯和楼梯提供通道和逃生路线;机房位则于六座塔楼中四座的顶部,以巨大的钢盒子形象示人;最后,所有的塔顶都安装了蓝色的服务用起重机,以便于维修和更换建筑部件。
图片
粗野的砼质感与熠熠生辉的玻璃和钢结构相得益彰、极具韵律感
图片
为了防火安全,主体立柱、横梁与外部钢管斜撑均覆盖了砼覆层
图片
极具秩序感的外立面管道、设备排列,错综复杂但不显丝毫的零乱
图片
主体楼层均采用了轻盈的钢框架结构,由跨越中庭和立柱和梁板组成受力体系,沉重杆件均覆砼包裹
主体楼层均采用了轻盈的钢框架结构,由跨越中庭和立柱和梁板组成受力体系,而服务塔楼则采用了预制砼构件拼接组装,外覆闪耀且极具辨识度的不锈钢;外立面与中庭的钢混巨柱传递了建筑高度铰接的垂直荷载,而为了防火安全,主体立柱、横梁与外部钢管斜撑均覆盖了砼覆层,粗野的砼质感与熠熠生辉的玻璃和钢结构相得益彰、极具韵律感。
图片
在伦敦金融城天际线“小黄瓜”与“利登霍尔大厦”的映衬下,劳埃德大厦似乎显得过于“渺小”
图片
如今看来它完美平衡了技术效率和建筑表现力,为伦敦的天际线增添了一抹积极的色彩
从落成至今已近40载过去,如今看来它完美平衡了技术效率和建筑表现力,并催生了一种浪漫的“高技派”建筑效果,为伦敦的天际线增添了一抹积极的色彩。其被列为英国最伟大现代建筑之一,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值得深思: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形式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对建筑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大胆突破。
12 伦敦碎片大厦【英国】
图片
伦敦碎片大厦【英国】
图片
碎片大厦与所处区域城市风貌
作为英国第一高楼、伦敦地标建筑,尖锥状金字塔的造型谈不上优美,特立独行的怪异风格在伦敦天际线中如针尖刺破苍穹,扎眼突兀,与伦敦多元化并存的城市风貌格格不入。
图片
特立独行的怪异风格在伦敦天际线中如针尖刺破苍穹,扎眼突兀,与伦敦城市风貌格格不入
图片
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批评建筑阻挡了圣保罗大教堂的景观,如“一块玻璃碎片穿过历史悠久的伦敦之心”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其破坏了伦敦塔的视觉完整性
图片
其位处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桥车站一侧,毗邻著名地标伦敦桥
它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伦敦天际线的,令人极度不可思议。对其评价前有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批评建筑阻挡了圣保罗大教堂的景观,如“一块玻璃碎片穿过历史悠久的伦敦之心”,后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其破坏了伦敦塔的视觉完整性。而源自遗产委员会的“碎片”一词评价,使其冠以“碎片大厦”之名。
图片
建筑模型效果与使用功能区域分布
图片
建筑整体及中段剖面效果示意
图片
建筑整体形态下宽上窄,最后纤细的顶部逐渐消失于空中,整体犹如一座锥形玻璃金字塔
图片
设计灵感源自教堂尖顶和帆船桅杆,设计师试图通过不对称的几何造型和玻璃幕墙,以展现城市的动态之美
图片
夜色中的建筑立面多角度展示
其位处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桥车站一侧,毗邻著名地标伦敦桥,落成于2013年,由巴黎蓬皮杜中心设计者之一的著名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建筑整体形态下宽上窄,最后纤细的顶部逐渐消失于空中,整体犹如一座锥形玻璃金字塔;其设计灵感源自伦敦历史上的教堂尖顶和帆船桅杆,设计师试图通过不对称的几何造型和玻璃幕墙,以展现城市的动态之美。
图片
建设中的碎片大厦,显见核心筒结构
图片
大楼外观最独特的地方是外立面是8由个倾斜的“碎片”玻璃幕墙组成
图片
8片“碎片”幕墙将建筑的外墙分割成了不同的尺寸,并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反射光线
图片
中段楼层的透视效果示意
图片
建筑独特的外立面表现多角度呈现
这是一座集住宅、办公楼和零售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钢筋砼核心筒外挂玻璃幕墙结构。大厦结构高度309.6米、72层,底部楼层用于办公、零售,中部楼层为餐厅、公共空间和酒店,上部为私人公寓;大楼外观最独特的地方是外立面是8由个倾斜的“碎片”玻璃幕墙组成,它将建筑的外墙分割成了不同的尺寸,并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反射光线。
图片
双层皮肤的幕墙设计颇为独到,用以确保立面能够控制光照和热辐射
图片
每一寸表皮均由向内倾斜并依次向上生长的玻璃薄片覆盖,最后组成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
图片
顶部的玻璃板互不接触,由此形成一处开放空间,似乎为整座建筑提供了一个可以呼吸的开口
图片
奇特的塔构顶部细节
图片
仰视“裂缝”处外露结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能为底层的冬季花园提供自然通风
玻璃幕墙双层皮肤的设计颇为独到,用以确保立面能够控制光照和热辐射,每一寸表皮均由向内倾斜并依次向上生长的玻璃薄片覆盖,最后组成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最有趣的是塔顶部细节:玻璃板互不接触,由此形成一处开放空间,似乎为整座建筑提供了一个可以呼吸的开口;而碎片之间的“裂缝”处结构外露,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能为底层冬季花园提供自然通风。
图片
单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而言,它可视为现代主义与高技派结合的典范
图片
但因破坏城市面貌的惊人尺度和大胆前卫的特立独行,使其被公认为一处经典的失败案例
单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而言,它可视为现代主义与高技派结合的典范;但从与周边环境融合的角度来看,因破坏城市面貌的惊人尺度和大胆前卫的特立独行,使其被公认为一处经典的失败案例,为原本就纷繁杂乱的伦敦天际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3 北京望京SOHO【中国】
图片
北京望京SOHO【中国】
图片
扎哈·哈迪德,著名伊拉克裔英籍建筑师,1950~2016
图片
扎哈·哈迪德的经典建筑作品与她独特的个人风格
图片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艺术表达语言--几何的线型与流动的空间
作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其当初的设计定位为首都国际机场进京的首座“国门”标志性建筑。而由扎哈·哈迪德担纲设计的这座建筑极大体现了建筑大师的个人喜好与设计理念:流线型的设计充满动感与韵律,几何非线性的布局与交织流动的空间则赋予了建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
北京望京SOHO,设计定位为首都国际机场进京的首座“国门”标志性建筑
图片
流线型的设计充满动感与韵律,几何非线性的布局与交织流动的空间则赋予了建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
主体建筑由三座流线型塔楼组成的建筑群,形似山峦或波浪,外观极具未来感
建筑落成于2014年,其体量规模庞大:占地面积11.5万平,规划总建筑面积达惊人的52.1万平,由三座流线型主体塔楼组成的建筑群,形似山峦或波浪,外观极具未来感,其中最高一栋高度达200米。作为一处庞大的商业办公综合体,是为从首都机场进入北京市区眼见的第一座地标建筑。
图片
“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北京望京SOHO
图片
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峦叠翠”之意境
图片
三座塔楼高低错落犹如三座山峰,相辉呼应,构成一幅优美的动态山水画卷
图片
建筑外立面采用流线型设计,线条流畅,宛如山间流水,赋予了建筑朝气蓬勃的动感和生命力
图片
三座塔楼呈三角形分布,围合出开放的中央广场,塔楼间通过空中连廊连接,体现了开放与融合的理念
望京SOHO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峦叠翠”之意境。三座塔楼高低错落犹如三座山峰,相辉呼应,构成一幅优美的动态山水画卷。建筑外立面采用流线型设计,线条流畅,宛如山间流水,赋予了建筑朝气蓬勃的动感和生命力;三座塔楼呈三角形分布,围合出一处开放的中央广场,塔楼之间通过空中连廊连接,体现了开放与融合的理念。
图片
流线型的造型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建筑外立面令人惊叹地没有一条直线
图片
外立面全部由流畅的曲线构成,高度展现了扎哈·哈迪德“曲线女王”的建筑语言表达手法
流线型的造型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建筑外立面令人惊叹地没有一条直线,全部由流畅的曲线构成,高度展现了扎哈·哈迪德“曲线女王”的建筑艺术表达语境。
图片
复杂的曲面设计,成倍成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一度令建造师们抓狂
非线性几何形态设计,打破了现代建筑的方盒子造型,使建筑更加美观灵动、充满未来感
图片
流线型的设计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阻,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图片
参数化设计的玻璃幕墙表皮系统,顺应曲线变化的繁杂规格加工绝对会让材料供应商崩溃而绝望
不过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成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一度令建造师们抓狂;复杂的非线性几何形态设计,打破了现代建筑的方盒子造型,在使建筑更加美观灵动、充满未来感的同时,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阻,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参数化设计的玻璃幕墙表皮系统,精确计算到每一块玻璃的尺寸和角度,顺应曲线变化的繁杂规格加工定会让材料供应商崩溃而绝望。
图片
望京SOHO极具流动感的大厅室内氛围
图片
复杂的曲面受力让结构工程师们承受了巨大挑战
图片
开敞、流动的室内设计效果
图片
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间,相对“曲线女王”的惯有风格,室内明显收敛不少
然而最苦恼的应该是结构工程师,复杂的曲面受力让工程师们抓耳挠腮,创新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用以承受复杂的几何形态带来的荷载;外立面的斜交网格结构,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高强度钢材和砼等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显然是结构的必备选项,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图片
从形意表达来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有机融合
图片
从实际效果看,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北京城市肌理增添了活力,展示了北京多元化的包容与开放
在当年看来,它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从形意表达来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有机融合;从实际效果看,其建成对北京城市空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北京城市肌理增添了新的元素,在为城市增添活力和魅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北京多元化的包容与开放。
14 曼谷像素大厦【泰国】
图片
曼谷像素大厦【泰国】
图片
泰国第一摩天高层、曼谷天际线上独一无二的地标
图片
建筑以像素化的独特视觉奇观而闻名世界
图片
建筑的正式名称为曼谷大都会大厦MahaNakhon,多功能综合体建筑
落成于2016年的这座奇特建筑,是为泰国第一摩天高层、曼谷天际线上独一无二的地标,因其像素化的独特视觉奇观而闻名世界。
图片
德国著名建筑师奥雷·舍人Ole Scheeren
图片
德国著名建筑师奥雷·舍人和它人尽皆知的作品--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大楼
图片
曼谷像素大厦延续了建筑师惯用的前卫大胆风格
图片
因其外表像侵蚀冲击的像素而被民间冠以“像素大厦”的称号
图片
暮色中的像素大厦
建筑的正式名称为曼谷大都会大厦MahaNakhon,因其外表像侵蚀冲击的像素而被民间冠以“像素大厦”的称号。建筑由德国著名建筑师奥雷·舍人Ole Scheeren担纲设计,名字虽然很陌生,但他在中国的代表作--北京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大楼,应该人尽皆知。两者似乎都延续了建筑师惯用的前卫大胆风格,在创新语言表达上“语不惊人死不休”。
图片
独特的“像素化”外观象征着数字时代信息的流动与重组
图片
设计师将其定义为“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生活空间”
图片
建筑俯瞰效果图,为曼谷城市天际线增添了一抹未来主义的色彩
图片
建筑立面与垂直功能分区
其设计理念顺应时代背景,独特的“像素化”外观象征着数字时代信息的流动与重组,被视作“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生活空间”,为曼谷城市天际线增添了一抹未来主义的色彩。开发者的初衷旨在打造一座代表数字时代精神的垂直城市,为曼谷提供集居住、办公、酒店、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空间。
图片
大楼最具辨识度的创意,在于坑坑洼洼的“侵蚀”设计
图片
楼面盘旋而升的“像素”与平面展开设计示意图
图片
建筑剖面与“像素”空间效果示意
图片
几何模块“像素”削切的奇特效果,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奇的巨大的三维立体像素画
图片
极具创意的设计手法打破了传统国际式摩天大楼的方盒状造型,赋予了建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未来感
大楼最具辨识度的创意,在于坑坑洼洼的“侵蚀”设计:玻璃幕墙结合如积木方块的窗户,使建筑整体呈现简约洗练的风格;几何模块在塔楼四周呈现进退不一的“像素”削切奇特效果,从建筑底部盘旋上升,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奇的巨大的三维立体像素画。极具创意的设计手法打破了传统国际式摩天大楼的方盒状造型,赋予了建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未来感。
图片
融入曼谷的天际线的像素大厦,扎眼而醒目
图片
建筑侧立面仰视
图片
钢筋砼核心筒+钢结构外框架结构体系与炫酷的玻璃幕墙
图片
大量悬挑结构从主体向外延伸,形成了建筑外观凹凸有致的“像素化”奇特视觉效果
图片
建筑立面多角度一览
建筑尺度高达314米,共77层,容纳了住宅、酒店、办公和商业功能,在曼谷的天际线中扎眼而醒目;结构采用了超高层建筑常用的钢筋砼核心筒+钢结构外框架结构体系,细节的创新优化使其承受了复杂的几何形态带来的荷载,并增强了建筑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外立面采用了单元式幕墙系统,通过大量悬挑结构从主体向外延伸,形成了建筑外观凹凸有致的“像素化”奇特视觉效果。
图片
“侵蚀”外立面部分的露台效果示意
图片
夜色中酷炫的光影效果
图片
镜面的外墙一直延伸到地面,创造出一种逐渐溶解并向下流动的摩天大楼新形象
设计师在被“侵蚀”的立面部分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多处露台和空中花园,刻意强调了与自然的联系;而镜面的外墙一直延伸到地面,创造出一种逐渐溶解并向下流动的摩天大楼新形象;远眺建筑,它似乎正被逐渐消融并形成了山川,而层叠的室内外阶梯式露台则令人叹为观止地营造出了山峦起伏变化的壮美景观。
图片
建筑表征的信息流动、城市的重组以及对未来的隐喻,似乎昭示了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片
如今建筑更多地被视为数字时代视觉语言的表达,是为曼谷现代化和创新的象征
建筑表征的信息流动、城市的重组以及对未来的隐喻,似乎昭示了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自建筑落成之日起,对其争议之声不绝于耳:聚焦于与曼谷传统的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忽视了以佛教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著称的曼谷历史文脉,视其为“视觉污染”;而支持者则认为其设计是对数字时代视觉语言的表达,是为曼谷现代化和创新的象征,在提升曼谷国际形象的同时,更展现了泰国新时代的开放与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